微光|“他叫了我妈妈,我就要对他负责任”
2009年初冬的一个雨夜,一个纸箱里的微弱哭声,改变了杨贵风夫妇的人生轨迹。那年11月26日,抚州市东乡区(当时为东乡县)金峰街道东化社区的居民早已躲进温暖的家中,只有杨贵风听见了邻居那声惊呼:“哎,谁家丢了一个小孩!”
拐角处的纸箱里,一个婴儿正瑟瑟发抖。杨贵风不假思索地脱下外套裹住孩子,那一刻,她感受到怀中小生命的心跳与自己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夫妇俩一边照料孩子,一边帮孩子寻亲,几天过去了仍没结果。这时,杨贵风夫妇意识到孩子被遗弃了。
“就叫杨戬吧。”丈夫曹宗臆看着妻子怀中的孩子轻声说。这个名字寄托着夫妻俩的希望——希望这个孩子能像二郎神一样坚强勇敢。
然而,命运给了这个家庭第一个考验。在为杨戬办理收养手续期间,夫妻俩发现孩子的右肢异常,全身不时颤抖。医院的诊断结果像一记重锤:左脑萎缩。“当时就想把孩子的病治好。”曹宗臆说。夫妻俩跑遍各地医院,听说北京有医院能治,立刻带着全部积蓄北上。
流言蜚语随之而来。“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捡了个‘傻子’?”邻居的闲言碎语刺痛了杨贵风的心。一向温和的她第一次与人争吵:“他不是傻子!他是我儿子!”那天晚上,她抱着熟睡的杨戬默默流泪,却在黎明到来时更加坚定——她要让这个孩子活得有尊严。
从那天起,杨贵风开始了对杨戬的漫长康复训练。天气晴好时,她带着杨戬练习走路;下雨天,就在家里教他握筷子。为了锻炼肢体协调性,她扶着杨戬学骑自行车。16年来,杨戬骑坏了8辆自行车,也终于能够自如地骑行在林荫道上。
更令人惊喜的是,杨戬的智力发育远超医生预期。在父母不懈努力下,他不仅和同龄孩子一起入学,四年级时,数学还考出了80分的好成绩。
如今16岁的杨戬,已经长成阳光开朗的少年。他喜欢在操场上奔跑,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作业本上的字迹工整清秀。每当有人夸赞,他总是腼腆地笑着:“是爸爸妈妈教得好。”
35岁的哥哥曹杨已经参加了工作,他早已把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弟弟”视为至亲。“只要他能读书,供到什么时候都可以。”这份手足之情,让这个家庭更加温暖紧密。
“他叫了我妈妈,我就要对他负责任。”杨贵风的话语是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她看来,那个雨夜捡回的不只是一个生命,更是需要用一生去履行的爱的承诺。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