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吧,后浪!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每一代青年都是时代的弄潮儿。
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梁启超挥毫写下《少年中国说》,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如星火燎原,照亮了中国青年救国救民之路。时光流转,当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校友在舞台上唱响“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无数人被深深触动。这其中涌动的,正是“后浪”精神跨越岁月的回响。这些曾在不同时代勇立潮头的“后浪”,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永不褪色的青春。
潮起海天阔,风劲帆满悬。当时代的浪潮拍向崭新的历史坐标,新一代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承载着“强国一代”的荣光,更肩负着“开路先锋”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对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寄予厚望。
曾几何时,“垮掉的一代”“佛系青年”等成为年轻人身上撕不掉的标签,但现实给出最有力的反驳。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当代青年见过更多世面,人生有更多选择,也形成了更独特的思维方式、更坚韧的精神内核。
这代青年的成长,也伴随着文化输出受阻、全球发展承压、科技竞逐加剧等时代考题。面对这些挑战,他们以多元姿态积极破局。在全球化浪潮中,青年们勇当先锋:有人用新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用短视频定格非遗技艺、传统习俗,让东方神韵顺着网线飘向世界;有人投身跨国公益,在环保合作、教育支援等领域贡献智慧,用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有人以创新链接全球资源,用商业赋能产业升级,让“中国智造”走向五湖四海。他们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的时代强音。
科技这方天地,更成了青年的主场。“奋斗者”号青年工程师们反复调试,助力万米深海探测取得重大突破;量子通信科研小组的青年学者们不断优化算法,使量子密钥分发效率提升数十倍;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九江公司特级技师刘青攻克桥梁焊接技术难题,为“超级工程”锻造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创新探索中“奔涌不息”。
从“观察世界”到“融入世界”,从“平视世界”到“影响世界”,今日之“后浪”,叠卷千重,奔涌前行。他们用行动证明,青年的字典里,没有“屈服”二字。真正的青年担当,不是“躺平任嘲”的消极妥协,而是“遇强则强”的闯关精神;不是“精致利己”的权衡计算,而是“功成有我”的格局胸襟;不是“随波逐流”的人云亦云,而是“敢为人先”的创新锋芒。那些试图定义他们的偏见,终将被奔跑的身影甩在身后。
有人问: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是长江之水与浩瀚海洋的关系,每一朵浪花都将汇入洪流,而洪流的方向,由无数浪花共同决定。是破土新芽与莽莽森林的关系,每一株幼苗都历经风雨拔节生长,而森林的姿态,诠释着整个春天的力量。
李大钊曾呐喊:“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当“后浪”们不再困于“浪潮之上”的喧嚣,而是专注于“深潜海底”的沉淀,他们便已读懂了担当的真义。
去吧,新时代的青年们!去搏击最险的浪,去攀登最高的山,去点亮最暗的夜。因为你们的名字,从来不是“被定义的一代”,而是“定义未来的一代”。当时代的潮水褪去,沙滩上留下的,必定是青年深深浅浅却无比坚定的脚印。那是属于中国的未来密码,是永不褪色的青春勋章。
奔涌吧,后浪!风正劲,帆已扬,且看你踏浪而行,直向海天尽头!(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