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爱上了“工厂游”?
最近,“工厂游”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喝饮料要去生产线看瓶子装箱、买奶粉要去工厂观看从牧草到奶粉的生产全过程、吃火锅要走进食品工厂亲手制作火锅底料、甚至连买车都要先去智能工厂参观流水线……
旅游大巴开进工厂、游客沉浸式体验生产场景,这种兼具文化感与趣味感的“工厂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统计,开放了“工厂游”的企业涵盖了汽车、机械、食品加工、服装、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工厂游”,有超过10万条笔记。“工厂游”受欢迎,本质上还是源于人们对前沿科技和智能化生产的好奇。如今的工厂早已摆脱了“脏乱差”的标签,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整齐划一的机械臂和科技感拉满的实验室,众多元素都充满着一种“未来感”。
这种如科幻场景般的视觉冲击,恰好契合了年轻一代对“赛博朋克”式工业美学的向往。“工厂游”也正是以这种硬核气质和知识附加值,成为年轻人社交图谱中的新节点。
对于开放了“工厂游”的企业而言,这种线下参观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着游客与产品的羁绊。一个产品在窗明几净的空间里、在智能化的流水线下诞生加工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宣传广告。这种“眼见为实”的体验,增强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也在重塑着他们的消费逻辑。
虽然有诸多益处,但企业开放“工厂游”却远不是简单地开设几个展厅、增添几个观光通道那么简单。对于本职工作仍是进行生产的制造工厂而言,开放参观其实是有很多难度存在的。比如如何设计一条既不影响现有生产力又能让游客实现深度体验的参观路线?如何平衡好生产和展示、开放和隐私间的关系?面对游客数量的增多,又该如何做好接待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
开放参观本身,就意味着要全方位地投入,也意味着要在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安全等全环节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和审视。因此,看似只是增加了一个参观流程,但却给工厂现有的生产流程、空间调度和人力财力的投入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挑战。因此,在企业自身的投入之外,社会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也一样重要。
早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就联合发文指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2025年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新培育5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个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试点示范基地。上海也将工业旅游提升至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此外山东、深圳等多地也发布了一系列推动工业旅游的政策。
工业旅游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有更大的空间来获得市场认同和社会认同。而率先出圈的“工厂游”,则在以科技和智能为主标签的技术空间里,解锁了一种文化输出与情感共鸣的新方式。 (邢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