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我们应警惕什么?
近日,“刘强东送外卖”的消息频上热搜,京东外卖的突然袭击,打了美团一个措手不及,同时,两方企业在网络平台上“口诛笔伐”,引起了舆论关注。从京东对骑手大包大揽提供“五险一金”待遇,到对商家采取“免佣金优惠”,再到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外卖和权益,京东似乎赢得了观众一边倒的支持,业内人士也有评论认为“京东此举将引起整个外卖行业的变革”。但这个变革能否长久,是否可持续?尚未可知。
企业的目的,常常不会是权益,而是权利。在为“员工情怀”“骑手保障”而战的背后,京东的强势介入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即时零售市场。曾经京东、淘宝、拼多多“三分天下”的历史早已过去,美团、抖音等企业的发展正在逐步蚕食三大电商巨头的基础市场,尤其是美团在3C数码领域内的频频出手给了京东腹背一击。现如今的竞争,与其说是外卖行业的竞争,不如说是电商物流体系的竞争,一旦无法遏制美团闪送领域的入侵,京东也会逐步成为时代的末流。所以,京东的“突袭”,倒不如说是一种“反击”。
作为普通消费者,当我们旁观这一场愈演愈烈的外卖大战时,似乎可以乐见其成。的确,消费者并不在乎平台的转变,只在乎红包补贴的高低、外卖品质和外卖送达的及时性,但这场战争实际上依然是资本的战争。看似进步的行业变革背后,不论输赢,依然存在着令人警惕的垄断基因。人们还清晰地记得,当网约车“补贴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一家独大的网约车企即启动了动态加价;从早期外卖市场搏杀出的平台,稍稍稳定后便推出“超级会员”大数据杀熟的精密算计。互联网平台在竞争中杀出重围后,能笑起来的,并不是消费者,几乎每一轮烧钱大战结束,都伴随着涨价,因为资本迟早是需要回报的。所以,当这场以“人文关怀”为旗号的商战渐渐平息之后,曾经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还能单纯依靠企业或者个人的情怀继续驱动吗?
事实上,近期已有多名商家反馈京东外卖再次调整补贴政策,需要商家分摊50%成本,而这已是京东外卖上线“百亿补贴”10多天来的第三次调整。从短期来看,如雪花纷至沓来的低价补贴大幅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但长期而言,越来越激烈的价格竞争,必然会导致平台加大成本分摊、商家以次充好。所以,如果外卖行业的竞争模式仍然是“烧钱”而不是重塑,等待消费者、骑手和商家的,会是更精准的“算法”算计。就在4月22日,京东、美团股价都出现下跌。截至当日港股收盘,京东、美团分别大跌6.32%、4.62%,合计蒸发市值约665亿港元。这是投资者担心二者重回烧钱大战,从而影响资本回报率,这也足以证明资本逐利的本性。换句话说,我们对这次外卖大战,应该更看重市场是否有更加公平的制度建设、企业是否有更加智慧的运营实践,而不能寄希望于资本的“道德”。
有道德的企业和企业家值得社会的尊重,但不能被资本裹挟。这场外卖大战,不该只是企业利润和市场边界的攻防,更应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市场生态的重新定义。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制度化建设的推动,构建起真正意义上劳动者、消费者、监管者共同参与的保障体系。因此,我们消费者在享受外卖质量与服务提升之余,不妨冷静思考,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