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60年!孟德尔豌豆遗传学“未解之谜”被揭开
豌豆研究领域,科学家一直希望全面揭开160年前孟德尔所用七对性状背后的遗传密码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记者24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这件工作,被该所研究员程时锋牵头的联合团队实现了。
1865年,孟德尔通过豌豆7对相对性状(种子圆皱、子叶颜色、花色、花的位置、果荚形态、果荚颜色和株高)的杂交实验,首次提出“遗传因子”控制性状的理论,并推导出遗传变异在世代间传递的独立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受限于当时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孟德尔未能揭示这些因子的分子本质。后续研究历经一个多世纪,科学家陆续定位到控制种子圆皱、子叶颜色、花色和株高的基因,但控制果荚颜色、果荚形态和花的位置的关键基因长期以来是遗传学未解之谜。
该联合团队综合运用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近700份豌豆群体的演化进程与基因组多样性展开系统解析。首次鉴定了调控豌豆果荚颜色、果荚形状和花的位置等表型变异背后的目标基因及其突变机制,全面解答了孟德尔豌豆七大性状的基因之谜。
研究发现,果荚的黄(隐性)与绿(显性)的差异,是由于果荚中叶绿素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控制基因的表达受到调控干扰所致;而控制果荚饱满与皱缩状态的是两个彼此独立、但功能相关的发育调控基因,二者可独立造成皱荚,也可共同作用;花位置的"带状化"现象是孟德尔七大性状中最复杂的一个,由编码类共受体激酶的基因主导,通过延迟、削弱或掩盖其突变效应,改变最终的表型呈现。
研究还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豌豆群体高分辨率的单倍型变异图谱和表型变异图谱,解析了72个关键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这些发现不仅补全了孟德尔七大经典遗传性状的最后一块“拼图”,更为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了更精准、更丰富的“遗传指南针”。
专家表示,该研究为豌豆品种改良和精准育种提供了新视野、新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发表《自然》上。《自然》、《科学》还专门刊发了新闻文章和评论,介绍该成果的突破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