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轨还乡》爆红带来了什么启示
在信息爆炸和AI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字创作领域也逐渐被这股智能化浪潮所席卷。近期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女孩张潇冉笔下的《旧轨还乡》,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缕清风,同时也意外撕开了AI时代的“缺口”。当算法正在批量生产完美文案时,文章中描述的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细节,让无数读者产生了强烈共鸣。这篇“爆文”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文字的力量,更为文旅推广带来了新的启示。
AI创作泛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一些旅游内容平台,大量的爆款文章由算法辅助创作。这些文字像工业流水线的“标准件”,用词精准却失掉了生活的温度。张潇冉笔下的火车记忆,车窗雾气里折射的晨光、方言混响的怀旧歌谣、老人蜷缩床尾的褶皱……这些带着生活毛边的细节,正是算法难以触及的“叙事盲区”。有网友看完文章后感叹:AI能调取千万篇铁路发展史论文,却写不出火车摇晃时大地时仿佛摇篮般的真实触感。
这篇中学生作文引发持续引发关注的同时,也正在催生文旅融合的新可能。当今的游客更愿意为“有故事的目的地”买单,乌兰察布火山地质公园因被该文提及,搜索量暴涨300%。乌兰察布借势推出“记忆车站”博物馆,陈列不同年代旅客行李与车票,将交通史转化为情感消费场景。当地更计划将废弃站台改造为沉浸式叙事空间,复原绿皮车厢场景,让游客在摇晃的座椅上阅读《旧轨还乡》……这种“文字场景化”的尝试,使文化体验从单向传播升级为情感共振。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精神。
《旧轨还乡》的火爆让我们意识到,与其追逐算法流量,不如守护那些带着体温的记忆——它们才是数字时代最珍贵的文化“坐标”,它既是张潇冉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人们对真诚情感与深刻思考的渴望,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真诚,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应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