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带头人”工作室助力高校党建和业务深融互促

2025-09-01 04:50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西高校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由同时担任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教师党支部书记牵头组建,其核心目标是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双融合、双促进”。一方面,工作室机制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示范效应,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科研攻关、社会服务同步规划与部署,使党支部真正成为教学、科研一线的坚强战斗堡垒。另一方面,该机制契合江西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撑,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一批江西高校立足省情实际,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载体,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路径。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系统构建理论学习、实地研学、数字传播相结合的红色育人体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组织开展专题学习、理论研讨和主题党课,不断强化师生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开展“红色走读”“重走红军路”等沉浸式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在实践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党建工作与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依托专业与技术优势,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牵头开发VR红色纪念馆、网络党史馆等数字化平台,推动红色资源可视化、网络化传播。另一方面,对接省内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积极服务地方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需求,不断完善以实效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和成果转化路径,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走深走实。比如,有的高校推行了“需求清单—认领清单—转化清单”工作机制,精准对接地方和企业技术需求。

  大力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不仅可以进一步夯实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还能有效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从江西深入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经验和启示。

  一要突出政治引领,筑牢育人根基。工作室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通过实施“党建+课程思政”“党建+学术团队”等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强化政治引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为江西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二要对接发展需求,驱动科技创新。工作室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牵头校企合作项目、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通道,助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双带头人”带头攻坚、示范创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三要深化协同机制,汇聚要素资源。积极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乡村”多元协同体系,依托工作室打造集党建、科研、服务、育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小院”“工程师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高校资源下沉地方和生产一线,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使工作室成为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枢纽,为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培养紧缺人才、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提供坚实支撑。

  龙婷 朱丹丹

  (作者分别系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副教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