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成钢向光明

抗战烽火早已远去,但那段用血与火熔铸的历史,却愈发闪耀着精神的光芒。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如同穿越时空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在存亡绝续关头的艰难跋涉,也为我们今天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建立在对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深刻认知之上,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与信心。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洞见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点,科学预见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鲜明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在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抗战意志,这就是必胜信念的伟大力量。同时,这种信念更体现为一种顽强的民族韧性,那便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姿态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扬斗志。装备的劣势、条件的艰苦,未能磨灭胜利的决心。相反,愈是艰难困苦,愈能激发出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顽强意志。这种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特质,成为中华儿女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的强大力量。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对民族独立的执着追求与对正义光明的坚定信仰之中。它冲破地域、阶层与党派的界限,将四万万同胞紧密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战合力;它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点燃了抗战儿女的战斗激情,让他们奋不顾身地奔赴战场;它在动荡不安、风雨交加的岁月里,为中国军民稳住了心神、坚定了意志,使他们能够在困境中坚守到底,最终迎来胜利。在长达14年的抗战岁月里,必胜信念始终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尊严的精神支柱。从平型关、娘子关,到台儿庄、雪峰山……中国人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诠释着对胜利最执着的守望。这是在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中淬炼出的信念,是在漫长的黑暗里对光明和胜利的锚定。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必胜信念,是看清前途的艰难曲折后,依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奋斗。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永远是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精神武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科研工作者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反复试验,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持续攻关,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发展难题,中国人民依然秉持这种信念,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面对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等难题,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帮助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正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的延续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转化为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强大力量,始终指引着中国人民不断迈向新的胜利。
淬火成钢的过程往往伴随痛苦甚至牺牲,但正是这种淬炼才能造就真正的坚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最残酷的淬火,胜利来之不易。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淬火精神,在科技攻坚中百折不挠,在改革深水区坚忍不拔,在民族复兴路上始终保持必胜信念。这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当新时代的长征路遇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更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淬火成钢的坚韧和心向光明的信念,跨越一切艰难险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易江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