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工智能推动江西非遗出圈出彩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构成。江西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技艺是赣鄱文化的绚丽篇章。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驱动江西非遗在数字时代跨越发展,使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绽放独特光彩,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
让非遗技艺传下去,重要着力点是构建全链条数字保护屏障。传统非遗保护方式多以文字、图片静态存档,难以复现工艺的动态细节。以新余夏布绣为例,其承载赣鄱文化密码的纹样,如几何纹、植物纹、人物故事纹等,长期依赖师徒口传心授,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失传风险日增。生成式AI通过深度学习建立动态纹样库,对流派样本进行像素级扫描,精确记录线条弧度、针法序列、色彩过渡及其与布纹的咬合关系。其核心价值在于推演复原:凭现存特征即可逆向补全残缺技艺。如对明清“盘金绣”残件,AI解析金线与夏布纤维的受力规律,模拟不同针法立体效果,还原匠人“依布施线”的原始逻辑。由此,孤立的纹样升华为可解读的“活态知识”——年轻学徒借助AI演示,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赣南客家银饰錾刻、瑞昌剪纸刀法等同理可用,AI拆解重组纹样,既守文化内核,又拓表现维度,为非遗传承奠定坚实数字基座。
让非遗场景“活”起来,关键在于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传统路径常囿于博物馆展陈或短时现场展演,公众难以深入体会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生成式AI依托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将工艺的生产情境与历史语境立体还原。以南丰傩舞为例,系统基于地方志记载与老艺人口述,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祭祀场景;用户佩戴VR设备,即可“置身”古村傩坛,既观赏完整仪式,又通过交互功能解析每一个动作、每一件服饰的祈福寓意。这一沉浸体验显著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激发了探索兴趣。同时,在校园教育中,生成式AI可依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设计分层次、个性化的非遗体验课程,使青少年在虚拟操作中直观感受传统工艺之美,逐步涵养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
让非遗故事“火”起来,关键在于创新年轻化传播路径。信息过载时代,传统传播手段难以持续吸引注意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可将非遗元素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与传播规律的文化产品。以景德镇陶瓷为例,AI融合当下流行文化,可批量生成陶瓷主题短视频、漫画及虚拟偶像形象,借助社交媒体裂变式扩散,迅速聚拢年轻群体目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亦可借此提升传播效能:直播时,AI实时渲染虚拟背景,使现代工作室瞬时化作古风作坊;同时智能剪辑画面,突出技艺关键步骤,令观众一目了然。
让非遗产品“潮”起来,关键在于推动文创跨界衍生。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生成式AI的创新能力更是不可或缺。它能根据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将传统工艺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生成多样化的产品设计方案。比如,将瑞昌剪纸的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将客家银饰的造型转化为首饰、文具等文创产品,让传统工艺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此外,生成式AI还能助力数字藏品的创作,将非遗作品转化为具有唯一性和收藏价值的数字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和流通,既拓展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又为传承人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这种创新性传播不仅提升了江西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找到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让非遗推动产业“强”起来,关键在于构建“文化+科技+产业”融合范式。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市场支撑,生成式AI先行解析消费端大数据,提炼造型、色彩、功能等偏好,再与非遗技艺对接,输出契合需求的新品方案,实现精准研发。进入生产环节,AI与智能制造无缝衔接,兼顾效率与个性。今天的新余夏布绣已成范例。具体说来,系统依托纹样基因库与趋势研判,为高端服饰自动调用“盘金绣”等高阶针法并配搭简约纹样;面向大众市场,则生成轻量化的传统基因图案。刺绣机参数经AI优化,可精准控制针脚密度与色彩过渡,既保留手工质感,又缩短单件周期,支持“同批面料、多款纹样”的柔性生产,满足定制需求。由此,夏布绣竞争力显著提升,并带动苎麻种植、天然染料、刺绣装备等上下游集聚,形成非遗核心驱动的产业集群。在乡村振兴语境下,该模式既延续技艺,又促进就地就业增收,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江西非遗从“养在深闺”走向“出圈出彩”。经由数字化保护、沉浸式体验、创新性传播到产业化融合的全链跃迁,古老技艺正以可见、可感、可持续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焕发历久弥新的生机。这一“技术赋魂、文化铸魂”的生动实践,不仅牢牢守护赣鄱文化根脉,更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面向未来,江西应以更高站位强化政策引领,培育“懂工艺、精数字”的复合型数字工匠,健全非遗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成人机协同、艺技相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劲驱动下,江西非遗必将在数字中国建设中闪耀更加璀璨的赣鄱光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而独特的文化动能。
罗坤明 熊升 龚梓瑜
【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基金项目:202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成式AI赋能赣西夏布绣纹样基因库构建与设计应用研究”(25YS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