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今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问题,其中,文章提出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贯穿了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对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高校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就要更好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把握和遵循教育强国建设科学规律,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强化“顶天立地”意识,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能力。处理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和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宗旨要求。教育发展既是国计,也是民生,这就要求高校办学必须强化“顶天立地”意识:一方面要心里装着国家,积极开展双一流建设和“双高”“五金”建设,提升拔尖人才培养和重大原始创新能力,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另一方面,心里要装着人民,教育是基本民生需求,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应把建设公平优质高等教育放在首位,积极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确保高等教育公平,增强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共同富裕奠定人才基础。
践行“五育并举”理念,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体系。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对育人素质的要求。知识学习主要体现为智育,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这就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进一步深入践行“五育并举”理念,加快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体系,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各育割裂的局限,化解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矛盾,构建更加均衡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以培养既具扎实专业知识,又兼备高尚品德、强健体魄、优雅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构建“精准适配”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对育人规格的要求。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实现二者的统一。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既要有现实适应性,又要有适当的前瞻性,能够引领需求,避免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无不具有这一特征。对照上述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如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完全适应、引领需求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进一步从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劳动力市场监测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人才培养的精准适配机制,实现技能型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深度推进教育链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坚持守正创新原则,营造活跃有序的办学氛围。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管理的要求。有序和活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两个向度:前者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明确的约束和制度保障,后者则是推动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二者有机结合程度如何是高校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高低的“晴雨表”。对照这一要求,我国高校今后应本着守正创新的原则,一方面继续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教育法规,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规范办学行为;另一方面,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破除制约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不适宜的教育评价机制和“五唯”导向,营造更加包容的教育生态,激发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激发教育系统活力,推动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增强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是我国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是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一方面,高校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绝不能培养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另一方面,注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全球视野,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和规律,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好服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造就出既有中国灵魂又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科技合作、“职教出海”、人文与学术交流等方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讲好中国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与话语权,为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常建宝 季俊杰
【作者分别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发展型资助赋能贫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机理、效应与优化对策”(BIA240115)的研究成果】